从年开始,心理治疗一直是精神障碍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。精神障碍是生物-心理-社会综合因素引起的复杂疾病。心理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,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,心理治疗,尤其是具有更多循证依据支持的认知行为治疗(CBT),可改善患者的生物学异常。在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精神医学大会上,CSP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南京医院王纯教授在“CBT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进展”专题会上,就“CBT对抑郁症患者背外侧前额叶作用的机制研究”进行了报告。

王纯教授首先对抑郁症CBT的重要性、疗效评价和指南推荐进行了简单介绍。然后对CBT如何影响人脑的研究发展进行了综述。从年开始,国际上开始有心理治疗神经影像学研究报告,表明心理治疗可调节前额叶、扣带回、楔前叶及岛叶等的代谢活动。Goldapple()提出CBT通过参与高级认知执行功能的前额叶和前扣带回活动,对情绪起着自上而下的调节作用,前扣带回和前额叶皮层是CBT治疗的主要目标。DeRubeis()在《NatureReviewsNeuroscience》上综述认为,CBT可能通过对背侧神经环路,包括海马、背侧前扣带回、以及背外侧前额叶进行功能补偿或“正常化”,持续影响皮质下脑区。年王纯教授团队在国内也开始了CBT神经影像学研究,在当年发表了“抑郁症心理治疗的神经影像学研究”的综述。

年,国际上有篇发表在《ProgressinNeurobiology》系统综述,回顾了CBT作用于不同精神障碍的影像学研究结果,同年,王纯教授团队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抑郁症CBT在静息态和任务态不同情况下,对患者作用的神经影像学研究,其中前额叶和海马是重要作用脑区。

年发表在《ActaNeuropsychiatrica》上的一项抑郁症影像学研究的系统综述,提出CBT作用的脑区主要依次为:前扣带回、前额叶、眶额叶、杏仁核和海马。王纯教授团队同年在《中华精神科杂志上》发表论文,报告CBT治疗6周后,膝下前扣带回与多个皮质部位的功能连接较治疗前增加,同样得出了前扣带回可能是CBT作用的关键部位。

之后,王纯教授报告了团队近年来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成果,重点报告了近期就CBT治疗早期对抑郁症患者的背外侧前额叶(dlPFC)的4项研究,多项研究为国际上首次报告。研究一发现,与正常对照人群相比,抑郁症患者缰核与dlPFC的功能连接显著降低,与HAMD得分显著正相关,发表在年的《PsychiatryResearch》杂志上。研究二,以dlPFC为感兴趣区做全脑功能连接,发现抑郁症患者dlPFC与海马功能连接减少,6周CBT治疗后dlPFC与右侧海马功能连接增强。研究三,以dlPFC为感兴趣区作动态功能连接,发现抑郁症患者双侧楔前叶动态功能连接显著降低,CBT治疗后回升,发表在年的《JournalofAffectiveDisorders》上。研究四通过局部功能连接密度(localFCD)和长程功能连接密度(long-rangeFCD)进行探索,发现抑郁症患者双侧dlPFC的FCD显著降低,治疗后增高,同时右dlPFC的局部FCD与病程显著相关。

上述系列研究提示,CBT可能作用于dlPFC,启动dlPFC对海马和楔前叶的功能调控,通过“自上而下”机制,改善抑郁症患者信息加工的控制作用而起效。王纯教授最后感谢了研究团队的所有成员和研究生,尤其是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钟元教授。

整个报告围绕CBT作用于抑郁症患者的脑异常,尤其是dlPFC作为关键靶点的几项研究进行了系列阐述,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和神经科学基础的CBT进行了展望,对听众有较大启发,展现了我国青年学者在心理治疗神经机制领域方面的研究风采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wujiapia.com/wjppzff/11153.html